願為反送中抗爭亡者修復遺體 遺體防腐師:力所能及對生命最後的尊重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6/17 19:16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6

分享:

分享:

遺體防腐師伍桂麟願意義務幫助逝者修復遺體。

「希望不只修復遺體,也能修復心靈。」35歲「反送中」抗爭者梁凌杰先生,6月15日危站金鐘太古廣場平台外,在消防員拯救過程中,意外墜地身亡。「香港生死學協會」會長、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伍桂麟(Pasu)6月16日在其facebook表示,他願意義務作遺體修復服務,並支援後事,助家屬度過難關。他更呼籲,此時要多多關注身邊人的情緒,若有人扶一把,就會有走下去的力量,不會困在絕望中。

關顧逝者家屬心靈

6月15日下午,特首林鄭月娥開記者會宣布暫緩《逃犯條例》修訂案。大約4時,梁先生站在太古廣場平台外,身旁掛有一幅橫額,內容是:「全面撤回送中,我們不是暴動,釋放學生傷者,林鄭下台,no extradition to China。」近晚上9時,消防員欲將他返回安全位置,梁先生衣服鬆脫,意外墮地,送院後不治。

年輕時,Pasu有一名好友跳樓自殺,為讓對方容貌不走樣,他親手修復遺體。事後,摯友母親捉著他的手道謝,令其兒子的樣貌可以見人。「反送中」抗爭者墜地身亡,令他想到逝者家屬:「這突如其來的死亡,加上公眾壓力,他們面對的壓力也較大。」他認為,遺體防腐工作是對消逝生命最後的尊重,也是對生者及家屬最由衷的安慰。

親人遺體有損傷,會為家屬的情緒帶來永久傷害,成為不能磨滅的記憶。樣貌雖不能百分百修復,但希望修復得自然些,減少察覺到的傷痕,給家屬帶來安慰。

Pasu希望在能力範圍內,做可做的事,幫助仍然在世的人度過哀傷期。

希望讓逝者家屬知道,有人願意在他們困難時扶他一把,有人盡力幫他們的孩子。一個人離世,關顧的不只是身後事,而是整個家庭的需要。

他認為有此能力,就有此社會責任。由於沒有任何聯絡方式,在意外發生後,他在facebook發帖文,希望借大眾的力量把心意傳給逝者家屬:「若其家屬在殯葬上有困難,尤其先人遺體有嚴重損傷,本人伍桂麟為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,願意義務作遺體修復服務及後事支援。」

Pasu稱,看見逝者遺容,或多或少引起不同情緒反應,希望能把樣貌盡力修復;如需進一步支援,會安排哀傷輔導。雖然有此想法,也須尊重家屬的決定,因未知家屬會否在殯儀館辦理後事,讓人瞻仰遺容。即使外貌的修復未如人意,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安慰內心。

朋輩的支持是走下去的力量

不過,若有人不斷提起這事,家屬就愈難走出傷痛。若以適當的方式悼念,可減少對家屬的傷害,減低情緒的刺激。他明白事件有很多人關注,也擔心影響高危人士。他表示,若走到自殺這一步,背後原因複雜,不是他人所能明白。他坦言,自己中學時期也曾情緒不穩,覺得沒希望,而萌生尋死念頭,幸有良師扶他一把,才不致走上絕路。

每個人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,若身邊有人扶一把,就會有走下去的力量,不致困在絕望中。

他憶述,好友離世前「只知道他不開心,也想過打電話關心,但最後卻打消念頭」,他慨嘆再多的補救也難以將生命挽回。

若有人為一件事奮鬥,正身處低谷,身邊人的陪伴很重要的,尤其是朋輩。他又認為,不要過分美化或指責逝者,避免更多人仿傚。反之,應要了解對方踏上這一步的感受,「我們有責任關心他人的生命,不要讓對方感到孤單、無助而選擇這條絕路。」

如果身邊有人萌生自殺念頭,請盡量嘗試面對面問對方的想法,讓對方吐吐苦水,有抒發感受的空間,不要把感受抑壓內心。他又提醒,大家有自由抒發情緒及己見,但當寫給一群人看,就肩負社會責任,「寫的人信念很堅定,但看的人未必那麼堅定,要留一手。」

撰文 : 黃泳欣 TOPick記者